本病主要是发生在反刍动物身上的一个传染病,如牛、羊、及鹿类动物,其临诊特征为发热,消瘦、口、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,蹄叶炎和心肌炎等变化。由于舌、齿龈黏膜充血肿胀、淤血呈青紫色而得名(
蓝舌病) 。本病一旦流行,传播迅速,发病率高,病死率高,对反刍动物的危害很大,可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,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。
本病的传播途经:
主要通过吸血昆虫传播,如库蠓、羊虱、羊蜱蝇等,也可通过交配、胎盘感染。
流行形式,多发生于晚春、夏季、早秋,特别是池塘、河流较多的低洼地区,在首次发病地区,易感动物无特异性抗体存在,发病率可高达50%以上,病死率为20%
~ 50%左右。
临床症状:
发病后的2~3天内体温升高到 40.5 ~42度,高热稽留5 ~6天后,体温降至正常,病畜精神委顿,厌食、唾液和鼻液增多,口腔和鼻腔黏膜潮红、水肿,舌肿胀、发绀、唇、颊、齿龈、舌黏膜糜烂并形成溃疡。口腔分泌物污秽不洁呈暗红色并有恶臭,鼻腔分泌物也从最初的浆液性转变为黏脓性,鼻孔周围结痂。
剖检可见:
病变部位主要在口腔、瘤胃、心脏。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、舌、齿龈、硬腭、颊黏膜和唇水肿,瘤胃有暗红色区,表面有空泡变性和坏死。心内外膜有点状或斑状出血等。
防控
1:在本病的流行季节前,可选用二价苗和多价苗接种,预防本病发生。
2: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、羊。
3:按照国家的(动物防疫法)
,强制扑灭和扑杀无害化处理。
4:治疗本病无特效药,可以加强饲养管理,可使用抗生素治疗继发感染 。